人若清居,便無俗情

人若清居,便無俗情

4閱讀 2018-11-16 01:58 文化

 

 

我的心,是一座城,一座最小的城。

——顧城

 

宋人朱熹有詩曰:「我種南窗竹,戢戢已抽萌。坐獲幽林賞,端居無俗情」。室外竹木交映,居內(nèi)百器清雅,時(shí)有寒風(fēng)敲窗,偶聞林鳥低聆,茶煙輕揚(yáng)之時(shí),塵俗皆散。

 

今世人雖備百物,卻堆陳無章,便落市井之俗;雖有廣廈,而心存濁慮,便生窘迫之相。人若能以素心清居,縱然身處斗室,亦無俗情。

 

 

清居,是生活最好的狀態(tài),它能讓人暫得身心的安寧,遠(yuǎn)遁世俗的聲色犬馬。古人有句詩說得特別好:「因過竹院逢僧話,偷得浮生半日閑」。

 

身閑意定,先止后觀,得半日之閑,養(yǎng)清居之心,生命不只是旅途中的追逐,還應(yīng)該有生活中的安養(yǎng),它讓我們摒棄世外的喧囂,與室中百器為友,「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」,誠可得清閑之雅、清曠之致、清骨之興。

 

 

/

/

 

 

林語堂先生把中國的哲學(xué)稱為閑適哲學(xué)。在文士眼中,我們的山川草木、琴棋書畫、茶酒香花,都是閑暇的產(chǎn)物。酒酬知己,茶酬知音。小筑之間,一壺佳茗,成了賓朋之間最好的媒介。

 

中國人喝茶講究境、器、水、茶、友之間的契合與韻致。明窗凈幾,器陳精良,有此境,有此器,有此茶,有此水,正應(yīng)了唐朝詩人李濤的一句詩:「水聲常在耳,山色不離門」。世間萬般清雅,皆在一碗茶煙之中。

 

 

/

/

 

 

古人對清曠韻致的追求,全在室廬的營造之中。在李漁看來須「門庭雅潔,室廬清靚,亭臺具曠士之懷,齋閣有幽人之致」,室中諸般器物,皆是主人心性的體現(xiàn)。中國文人的審美從繪畫與書法之中,遷移到園林、居室、器用、造物之上,從而形成了對生活中品茗、飲酒、收藏、品鑒的至高標(biāo)準(zhǔn),這也構(gòu)成了文人審美的極致規(guī)范。

 

先人所謂「寧古無時(shí),寧樸無巧,寧儉無俗」,若能踐行古人之言,便可得清曠之致,在清凈中遠(yuǎn)離浮華,在平淡中超脫塵俗。

 

 

/

/

 

 

明人陸紹珩有謂:「吾齋之中,不尚虛禮,凡入此齋,均為知己」。室中布陳種種,當(dāng)以心性舒適為旨?xì)w,為自己營造一番「神骨俱清」之境。清茶好酒,以適幽趣,心骨澄澈,以慰塵世。

 

人們對居室的審美,應(yīng)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愉悅,以樸雅清曠為上,以繁贅冗沉為下。否則便「俗氣入骨,即吞刀刮腸,飲灰洗胃,覺俗態(tài)之益呈」。

 

 

人生不滿百,其半在居室。素心清居,百器作友,雖為小筑,也是安放自我的城池,

 

我不禁憶起顧城的一首小詩:

我的心,是一座城,

一座最小的城。

沒有雜亂的市場,沒有眾多的居民。

冷冷清清,冷冷清清,

只有一片落葉,只有一簇花叢,

還偷偷掩藏著兒時(shí)的深情。

 

 

「入室許清風(fēng),對飲惟明月」。依木而居,時(shí)見明月穿落葉;清歌花茶,偶遇窗外散清芬。愿君目蔽追逐,身遠(yuǎn)熙攘,清居有詩,樸雅無俗,聽窗外秋風(fēng)正深情。

 

上一頁:喝茶上癮?那不是病,是境界!

下一頁:中茶小粒茶 西洋參普洱茶(熟茶)袋泡調(diào)味茶

相關(guān)閱讀

茶友網(wǎng)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